当前位置: 首页 > 快讯 > 正文

阐释长城文化历史脉络,中国长城博物馆将变身

2023-06-06 07:12:05来源:北京延庆

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方案揭晓,预计年内开工。


(相关资料图)

经过三轮角逐,近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建院)的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方案设计在国内外顶尖设计机构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改造提升设计将博物馆融入自然环境之中,全面阐释长城文化和历史脉络。未来,这里不仅将成为游客品味长城、休憩放松的“大客厅”,也将更好地承载国际交往功能,展现大国风范。

尊重长城拒绝复杂造型

中国长城博物馆位于八达岭长城景区的山坳处,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处以“中国”冠名的长城专题博物馆。随着时代发展,“年近三十”的中国长城博物馆如今在阐释内容、展陈手段等方面均显陈旧,难以满足北京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的需求,改造提升由此提上日程。

去年4月,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项目(方案设计)资格预审公告发布,采取公开征集方式,接受境内外、港澳台设计机构或联合体应征。“对建筑师,尤其是对创作并研究文化建筑的建筑师来说,这是必须争取的机会。”此次中标团队北京建院总建筑师李亦农表示,此前该团队还成功设计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

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项目的建筑面积并不大,只有约1.6万平方米,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新的长城博物馆将成为传播长城文化、展示长城精神的场所,承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李亦农看来,在长城宏伟的注视下,任何复杂的造型都是多余的。博物馆将是一个从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建筑,和大地山林融为一体,同时秉承传统中式建筑格局,呈现大气中正的姿态。

取势自然融入山水环境

虽然原博物馆1994年就已开放,但很多前往八达岭的游客并不知道。李亦农介绍,原本自然的山体因为逐年建设形成了一道贯通高耸的挡土墙,大约有10米的高差,而博物馆位于墙内高台之上,不易到达。“这是我们前期踏勘时对场地最深刻的印象,后来也成为了我们的设计灵感。”

李亦农介绍,原本的场地是两层台地,设计方案中取消了低台地,“让”出一个更加开敞宽阔的广场,提供给景区和博物馆进行室外展览、公众活动等使用。博物馆则融入上层台地中,原有挡土墙位置成为建筑的主立面,取势自然又有所升华。

原博物馆及周围6栋建筑均被纳入改造范围。其中,博物馆东侧将适度恢复山体,修补自然;西侧移走停车场后将恢复为绿地 , 结合北侧和南侧绿地形成连续的绿化。对游客而言,沥青道路少了,花草树木多了,满目青翠,风景宜人;从空中俯瞰,整个场地将与八达岭长城山景相依,呈现出层次错落、舒朗开阔之美。

“对于长城博物馆而言,最大的‘展品’就是长城。”李亦农介绍,二层的尽头是博物馆最重要的空间——长城厅。整面通透的玻璃幕墙向南开放,将室外真实的长城尽收眼底,四季变换的长城与山脉将成为博物馆最生动的背景画。在这里,观众可以远离喧嚣,感受长城魅力,沉浸于壮美景色之中。

长城厅里赏长城四季景色

改造后,博物馆建筑高度将由16米降至9米,长条形的建筑主体简洁有力,安静矗立于长城脚下。

数字展陈带来沉浸体验

八达岭长城景区日接待游客约3万人次,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景区重要的前导空间,因此,统筹组织长城游览游客的室内外流线和配套需求十分重要。

“我们设计了两个方向的参观入口。”李亦农介绍,面向登城步道的游客大厅迎接登城归来的游客到此参观、交流、小憩、简餐;面向和平广场的入口更偏向于参观博物馆的观众和礼仪性使用。游客从市区到达后,可以先在博物馆门前的“和平广场”略作停留、拍照休息,随后开始游览长城,结束后可回到博物馆参观、用餐休息,最后乘车返程。

展厅环绕中央的“和平大厅”布置两层,将运用数字展陈技术实现沉浸式展览。展览内容分为8个篇章,从历史、军事、建筑、京畿、和平、智慧、文化、人类的角度,带领游客感受长城的厚重历史和丰富文化。“和平大厅”的圆形天幕将全天候展示全国各长城的实时影像,让观众可以隔空和全国各长城的游客进行实时互动。

和平大厅的圆形天幕将展示全国各长城的实时影像

改造完成后,中国长城博物馆将由展览中心、游客中心、长城国际研究与交流中心三大功能区域组成。“如果把八达岭长城看作一个博物馆,那么长城博物馆就像是它的序厅,引领大家感受长城的精神力量。”在李亦农看来,博物馆承载着传承长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希望每一位游客都能在这里体会到长城的独特魅力,及其代表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